发布日期:2025-11-25 23:05 点击次数:81

作者:果果妈配资优秀炒股配资平台
来源:果果的慢时光
后台有位网友留言,情绪非常激动:
“我婆婆天天说她带娃有多辛苦,结果我亲眼看见——她坐沙发上刷抖音,娃在旁边自娱自乐。 饭不喂、尿布不换、夜醒不管,最多就是在娃哭得实在凶的时候,站起来抱一下,其他时候全靠我。 我都快崩溃了,她还觉得自己‘功劳不小’。”这个场景,看着熟不熟悉?
看起来老人“很上心”地在带孩子,但真相却是:
她只是“假性参与”,没有“实质投入”。
一、“假性带娃”,越来越多家庭正在经历
展开剩余84%所谓“假性带娃”,指的是:
出现在育儿现场,却不承担实际育儿责任; 喜欢告诉别人“我在带孩子”,但对娃的吃喝拉撒漠不关心; 愿意陪玩几分钟,孩子一哭就扔还给妈妈; 关键时刻说“我年纪大了,我不会弄”“孩子还是你们年轻人带得好”。这种带娃方式,说是“帮忙”,更像是“看场子”;
说是“参与”,实则是“点到为止”。
甚至有些老人还非常擅长营造一种“我很操心”的氛围:
拍几张照片发亲戚群,写一句“我给小宝带饭吃”; 跟邻居聊天,顺嘴来一句“我这把老骨头天天带娃不容易”; 在社交场合谈娃滔滔不绝,让人以为是“全天带娃奶奶模范代表”。但回到家里,真正苦活累活、情绪输出、育儿决策,依然全压在妈妈身上。
二、为什么“假性带娃”成为主流?老人也有他们的算盘
说句实话,现在很多奶奶,其实也不想“全职带娃”。
她们也老了,也累,也有手机、朋友、生活圈,也怕被拖累一辈子。
可又不想被人说“不负责任”“不愿出力”“看孙子都不肯”,
所以,“假性带娃”成了一个两全之策:
表面做点事,维持“参与人设”; 实质退一步,避免过度消耗; 压力随时推回给妈妈,“你是孩子妈,你该懂得更多”。这样一来,她们在外有口碑,在家不辛苦,既保了“带娃功劳”,又保了“自由生活”。
这就是“假性带娃”越来越普遍的深层逻辑:
既想留下情分,又不想真的出力。
三、为啥奶奶带娃很少崩溃?答案藏在“她随时可以退出”
年轻妈妈常说:“我带娃每天像打仗,一点喘息都没有,而奶奶怎么就那么轻松?”
答案其实很简单:
她们不是“必须”的那个人。
孩子不吃饭,不是她的责任; 半夜娃醒了,她可以照睡不误; 孩子情绪崩溃,她拍拍屁股走人,说一句“你来哄,他更听你的”。她们的角色,是“可有可无”的那一位。
真正“不能倒、不能垮、不能哭”的,是你。
所以她们当然不会崩溃,她们有退出机制、有发泄出口,甚至可以随时“装病”请假。
而你,一旦退出,整个家庭就瘫痪。
四、妈妈的崩溃,是一场看不见的“育儿孤岛”
“假性带娃”最残忍的地方在于——
你明明“有人帮忙”,却依然感到孤独、无力、无解。
奶奶坐在你身边,却从不主动换一次尿布; 她跟娃玩的欢天喜地,却从不操心孩子认字识物; 孩子生病时,她一边埋怨你不会照顾,一边站得远远的说“你妈你来搞”。最讽刺的是,她不但不帮,还可能挑刺你:
“你太紧张了,小孩子摔一下没事。” “你别整天早教,这么小教那么多干嘛?” “你看娃太多,会影响夫妻感情。”你全身心投入育儿,她在一旁“吃瓜点评”,
还让全家人觉得你“脾气不好”“压力太大”“不够感恩”。
你成了这场家庭剧里“最劳累、最沉默、还最不被理解”的角色。
五、别指望改变奶奶,年轻妈妈要做的是看清责任归属
我们不是在责怪所有奶奶。
有的老人确实能力有限、精力不够;
有的奶奶非常用心,只是方式不同;
有的真的没义务,也没必要“全职上岗”。
问题的核心不是“奶奶该不该带娃”,
而是家庭里是否有明确、诚实的分工。
如果老人愿意带,那就说清楚哪些事她做、哪些事你来;
如果老人只是帮个忙,那就别把她当成主力,更不要在她退场后责怪她“带不好”。
而你自己,作为妈妈,最需要认清的不是她能不能帮你,
而是你是否愿意背负一切“自己扛”。
别再逞强说“有她我就轻松”,也别盲目期待“她能像我一样上心”。
孩子的成长,是父母的主战场;
老人帮得来是幸运,帮不了你也得顶上。
能协作是福气,不能配合也不必互怨。
写在最后
奶奶带娃之所以“从容”,不是她有超能力,
而是她可以选择不承担那些最重的部分。
而妈妈之所以容易崩溃,不是她矫情,而是她根本没有退出机制。
我们可以期待帮助,但不能假设责任会自动分摊。
与其幻想一个“能顶半边天的奶奶”,
不如和伴侣一起把育儿责任谈清楚、分清楚、扛明白。
毕竟孩子是你们的,育儿的“主力队”,永远只能靠你们。
如有侵权配资优秀炒股配资平台,联系删除。
发布于:河北省Powered by 中国股票配资网_中国十大股票配资平台_国内实盘股票配资平台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